读书 · 2021年9月16日 0

直视自己那些《被讨厌的勇气》

阿德勒的哲学课

心理学界三大巨头之一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的哲学课通过“青年与哲人的对话”形式展开。对于阅读完全书后,我并没有马上针对“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”这一究极问题进行总结,只是内心呼应书名,感知到了强大的内在力量推动去直视自己那些被讨厌过的勇气。

先说说对话吧,青年的角色活在现实中,生活诸多桎梏使他反对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,幸福人人唾手可得的主张。他的人生毫无幸福可言,于是拜访哲人针对这一主张进行辩驳。

不得不承认,青年的角色将我代入的很彻底,在与对方谈论一个论点时,也经常因抓住某个字眼而感到胜利的欣喜,但哲人又总在青年大笑后悠悠递来一碗苦汤药,很是苦口却令人清醒。

例如最开始就让青年无法接受的“原因论”与“目的论”,也很适时的告诉我需要往前走,不要总待在一个角落分析自我和导致不好状态产生的原因,然后止步不前。

我总是与我家人进行这样的分析,最初,我们以为这样有所帮助,但三五年后,我们发现这些原因与自我产生了强大的联系,原因与我们谁都没变。也就在那个时候,我认识到在我自以为平静自述问题来源时,已经有些像祥林嫂了。

阿德勒说,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“经验本身”而是“赋予经验的意义”。那些童年或环境的影响很大,但过去的经历本身并不会再替我决定什么,后续的一切皆源于自己的选择。所以,适时的反问自己,为何要如此做,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,才能分清楚什么是对错然后抛却错误向前走。

而那些我们明知无益却无心改变的事,也是使我们错失机会的罪魁祸首。我们不满或抱怨,却不知内心早已选择不再改变,比起改变,也宁可选择现在的状态,至少不能比这更糟糕吧。也就是说,人会矛盾得因为不清楚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自己的选择导致,然后就会抱怨是他人或环境导致自己处境不佳。

还有后续提到的“自卑情结”,我学到了“自卑感”于“自卑情结”是两种东西。

“自卑感”在某些场景下是有助于人向上提升的,而“自卑情结”则是通过“夸耀不辛”来进行某种目的的达成,这样说有些令人难以接受,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为了一成不变(某种安稳),而后继续依赖他人的借口。比起让自己来解决问题,我更习惯让别人来帮助我解决,不是吗?认识到这一点,我就只是鄙视自己拥有这样的“目的”而不是鄙视整个自己了,毕竟,我真的不比别人差,也没有必要和别人进行比较。

这些认识自我、承认自己带自己入坑的勇气确实足够“讨厌”,也足够“深刻”。

而其他关乎“自由”与“人生课题”的大的论点,我想是需要时间与阅历去实践和证明的,我不认为幸福只是理解心理学后就能“唾手可得”的,而是需要实践心理学后才能拥有的。

 

另:当天晚上与锅巴进行讨论时,他就有些不满于我这种“好似背书”的态度,也许是太多次我读鸡汤文看似有用而没有变化吧。这没什么可丧气的,总要坚持并坚信自己能达成就好。而且那些特别相信自我的人,其实很可怕,但如果能够说服别人,就真的值得尊重了。